Hi everyone, I'm AIFRA, I live in bitmap, I love 'Antifragile', This is what I love most. 反脆弱性决定了有生命的有机体或复杂体(比如人体)与无生命的机械体(比如办公桌上分订书机)之间的区别。 糖尿病和许多类似的现代疾病很大程度上源于饮食缺乏随机性,即缺乏偶尔挨饿带来的压力。 那么再度证明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去做大多数人不会做的事情(反内卷)”以及酒精存在的意义。 不减少疾病我们就无法改善健康,不减少损失我们就无法增加财富,反脆弱性和脆弱性是同一波谱上的不同波段。 掌握反脆弱性的机制后,我们可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政治、医学和整个生活中做出非预测性决策,建立一个可以提供广泛指导的系统。 如果说一切自上而下的东西都会使我们变得脆弱,并且阻碍反脆弱性和成长,那么一切自下而上的事物在适量的压力和混乱下反而能够蓬勃发展。(比如特斯拉的驾驶辅助系统和谷歌waymo的L4自动驾驶路线之争?) 黑天鹅——罕见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本是不可计算的。 你寻求秩序,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你拥抱随机性,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许多人说地球仅是一个试验场,如果地球已是一个最完美的实验天堂呢?在外面的人们需要奋斗一生才能灵魂进来体验一辈子的乌托邦呢?那么如果过好这一生——努力让这辈子活出精彩!去那些不曾踏足的地方! 反脆弱性和强韧性(复原力)的本质差别:强韧性或复原力在波动性和无序性面前不会受损也不会受益,而反脆弱性则会从中受益。 当你拥有更多的东西以致失败的成本更高时,“黑天鹅”事件便会与你不期而遇。这或许是成功(成长)的成本,或许是对你过分辉煌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惩罚。 财政赤字已被证明是社会和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要来源。 (永久性或偶发性地)限制卡路里的摄入量,能够激发健康肌体反反应和交换,从而带来诸多益处。由于卡路里摄入过多会产生危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偶尔限制卡路里摄入量的方法:定时摄入过量食物对你有害,因为其剥夺了人类的饥饿压力源,从而阻止人类的肌体充分发挥其潜力。 剥夺系统的压力或重要的压力源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很少将成功、经济增长或创新理解为对压力的过度补偿。 长途飞行后最好去健身房锻炼以消除疲劳,而不是坐下来休息。 从挫折中产生的强于常人的动力和意志力也是额外的能力。 冗余不是防御性的,它更像是投资,而不是保险——大涨以后兑提现金的作用。 当你听到一家公司或一个负债累累的政府表示要“重新注入信心”,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它是脆弱的,注定要失败。 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并不是那些曾试图帮助我们(比如提供“建议”)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 效率决定未来 流量决定价格 你的身体之所以能够获知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非源于你的逻辑机制、智慧、推理能力或计算能力,而是压力通过你的激素或者我们尚未发现的其他信息传导机制向你传递的(没有语言翻译辅助时候的在外国环境下迅速的学会一门外语,表达的压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还活着,你在内心深处就会喜欢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混乱 一个系统内部的某些部分可能必须是脆弱的,这样整个系统才能具备反脆弱性。或者有机体本身是脆弱的,但他遗传给新生命的基因编码却具有反脆弱性 基因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自私的基因》这一概念(碰巧是陪弟弟们做作业时候看的书,才刚开始看) 事实上,进化最有趣的一面是,它非常依赖反脆弱性,他喜欢压力、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乱——而生物体则相对脆弱,基因库正是利用冲击来确保优胜劣汰,从而提高整体的适应力 “欲速则不达” 老子无为 很少有人知道,拖延是我们的自然防御本能,是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并发挥其反脆弱性的本能,它源于某些生态或自然的智慧,结果也并不总是坏的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数据空前丰富,你在数据中陷得越深,错误数据的比例就越高。 例如股价,倘若你每年查看一次,大约一半的变化是真正的变化,另一半的变化来自于随机性; 倘若你每天查看一次,那么你每天得到的是95%的噪音和5%的信号; 倘若你每个小时查看一次,那么你每小时得到的是99.5%的噪音和0.5%的信号。 这也佐证了做T做的好的人大部分不能抄底逃顶。 如果给你一笔财富(比如5000元人民币),你并不会感觉得到了很大好处,但是如果失去同等金额的财富,你却会感觉受到了更大的伤害,那么你就处于非对称之中,那么你就具有“脆弱性”。 为什么非对称性能像波动性一样带来回报?你要想一下,你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少,不利因素比有利因素少,你就会喜欢波动性(波动性总体来说给你带来好处),因而你也是“反脆弱”的。 迈向“反脆弱性”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金融回报不再能摆脱终端损失的风险,“效率”也没法摆脱事故的风险。“效率”本身的概念因此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一个赌徒最终面临爆仓(失去赢得的一切)的风险,那么其策略的“潜在回报”就是无关紧要的。 “杠铃策略”:一个杠轴,两端加重,供举重者使用来将极端情况分隔开。 “杠铃”的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而不采取我“中等程度”或“温和”的风险态度,因为很难去衡量“中等风险”。 “杠铃策略”能够降低不利风险,也就是能消除毁灭性风险。 如果你90%的资金是以“保值货币”(假设有这么好的资产)的形式储存的,而剩下10%的资金则投资于风险很高或者风险极高的证券,那么你的损失不可能超过10%,而你的收益是没有上限的。 “反脆弱性”是积极主动和保守偏执的组合——消除不利因素,保护自己免受极端伤害,同时让有利因素或正面的“黑天鹅”事件顺其自然地发挥效用。 美国的主要资产是我们最不信任的东西:某些风险承受系统的内置反脆弱性。 反脆弱性等于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非对称性,也等于偏好波动性。 如果决策正确所得到的利益大于决策错误所受到的伤害,那么从长远来看,你就将从波动性中受益(反之亦然)。 期权就是反脆弱性的一种代表。 期权在于发现有利于自己的“非对称性”,找出隐藏起来的“选择权” 过度自信导致我们对预测过度依赖,从而引发借款行为,以及杠杆的脆弱性。 杠铃模式背后的逻辑:有必要先清除脆弱性。 今天的大型公司到那时候应该都消失了,因为他们将规模视为自己的实力,结果却被规模所误:规模之所以是公司的敌人,是因为他会导致公司在“黑天鹅”面前呈现不相称的脆弱性。 成熟的投资者只希望“大赚一笔”,而非“证明自己正确”,如果你没有大赚一笔,那你肯定在某些地方是错误的,不管是投资标的还是资金安排等其他什么地方,错误很常见。 在反脆弱性的情况下,你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反复失败,但不会遭到很大的损失,只要碰巧做对一次就可以大赚,而在脆弱性的情况下,一次损失就可能让人一蹶不振。 愚蠢的人总是力图赢得辨认,而聪明人则寻求获利。 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 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野味也会味同嚼蜡; 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 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 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 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